易经课程问题集二变卦如何应对易经543深度剖析
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许多寻求答案的朋友们。不仅在网站上频繁有人发帖询问,而且我已经尽力解释过很多遍了。关于课堂里的讲解,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表述得相当清晰简洁了:当一个卦象里只有一个爻在变化时,你只需要关注这个变爻,例如乾之履,只需关注乾卦的九三爻,其他的变卦可以忽略。但学员们依然心存疑惑,持续向我询问。
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消除这些疑虑,我决定再次详细解释,并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根源。在易学的世界里,“筮”和“卜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其中,“卜”也被称为“龟卜”,是通过观察裂纹来预测未来的方法。而筮法则不同,它使用一种称为蓍草的菊科植物进行演算。这种神奇的植物据说具有灵性,其茎百节,象征着极致。易经就是使用这种筮法作为预测的工具书。
为了突出筮法的独特性,我称之为“大衍揲卦法”。它的操作方式在《系辞上》有详细的记载:使用大衍之数五十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,形成由六个数字组成的卦象。这六个数字代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。通过这些数字的排列组合,揭示了宇宙间最本质的奥秘。古老的卜卦术中,精心使用50根蓍草,演算出由六个数字组成的卦象。这些数字组合进一步解读为两卦:本卦和之卦(现代称之为变卦)。这种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和可能性。
张政对数字卦的研究发现,不同变卦的出现比例与这套筮法有所不同。这使得学者们对其起源产生诸多猜测。这套筮法可能是汉代儒生自行加入的,或是根据古老的传承加入的。无论如何,这种方法非常古老,与春秋时期的筮例相吻合。现代许多卜卦法都是从其基本原理演变而来的。
那么如何解卦呢?根据古籍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等记载的春秋筮法,我们得知解卦的规则。根据揲蓍的结果,可能出现不同数量的变爻。每个变爻的数量都有特定的解卦原则。例如,出现0个变爻或仅有1个变爻的情况尤为常见,仿佛是自然中最和谐的旋律。尽管存在细微的争议,但这两种情况的共识最高,争议最少。其中关于1个变爻是否需要考虑变卦的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。有人坚持认为在1个变爻的情况下,也需要关注变卦的影响。但实际上这是对“爻变”与“变卦”的误解。在真正的春秋筮法中,“爻变”是阴阳变化后产生的新八卦卦象,而变卦则是古称为“之”卦的存在。以田氏代齐的筮例来说,它所对应的否卦就是一个六画卦。通过八卦取象来解卦是春秋筮法中的一种主流方法,但自汉代象数易衰落之后,这种方法的使用逐渐减少。如今大多数教导易经的方法主要侧重于京房或火珠林法的装卦法,以干支、五行来解卦,与八卦的关系日渐疏远。而另一派以卦爻辞解卦者也较少谈及八卦取象之道。晋献公嫁穆姬的卦例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历史变迁的例子。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,关于吉凶判断在占卜中的位置,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。我们当前的研究方法与朱熹的学说颇为相似,尽管存在微妙的差异。
朱熹的方法在学术界被普遍接受,程迥的观点则有所不同。他特别指出,当二爻、三爻和四爻发生变化时,应以本卦为贞,之卦为悔。对于五爻变和六爻变,学界已有一定的共识。
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复杂的问题,我们必须追溯其源头,回到春秋时期的筮例进行研究。但遗憾的是,二爻变动的卦例相对较少,尤其是二、四爻同时变动的卦例更是稀缺。已知的三爻变动的卦例包括重耳筮得晋国得屯之豫(贞屯悔豫);晋筮成公之归得干之否。至于五爻变动的例子,穆姜荐于东宫的卦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。
面对二爻变动后的卦例稀缺的问题,我们不得不依靠逻辑和原理进行推测。一般的解卦逻辑包括:以用六、用九为原则,取变爻,以本卦中有九、有六的爻来解释;若无六、九,则在本卦中求解;当变爻数量适中,即刚好为平均数3时,本卦和变卦都需要考虑。
在研究春秋卦例之后,我倾向于根据理解的逻辑进行推论,只要符合已知卦例的原则即可。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,我们可以保留观点,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验证。解卦过程中,应尊重并接纳不同的声音,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。
观察古代的历史解卦,我们常常发现他们解卦时灵活多变,不拘一格。或许他们已经达到了某种熟练程度,能够凭借灵感来解卦。
关于某些知名大学教授的观点,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肯定。但我希望朋友们能够仔细阅读各自的论述与研究,再做出判断。这样会更公正、更合理。作为一名研究员,我始终持开放态度,愿意与他人交流、学习,共同进步。